随着 7 月 20 日庚寅日迈入初伏,22 日我们又将迎来乙巳蛇年的大暑节气。作为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,阳光直射,再叠加地气蒸腾上扬,往往成为一年中最为炎热的时段。值得一提的是,大暑节气也是传统 “运气” 学说中的四之气“太阴湿土”的起始点,标志着湿热主导的气候特征进入新的阶段。那么,蛇年大暑节气还有什么特点?该如何调整呢?
一、天时之象
北斗星的旋转如同八卦图,与节气有着严谨的对待关系。
所谓“指丁则小暑,指未则大暑”,大暑节气指向西南的“未”方位。也就是太阳到达黄经120度,地表热量积累达到峰值,这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刻。
还有,今年大暑正值乙巳蛇年,天干乙木生地支巳火,由于干支组合,形成"木火相生"之势,今年夏天气温屡创新高。
再结合今年的“五运六气”,乙巳之年,大暑之后进入“四之气”,此时太阴湿土当令(主气),加上少阳相火(客气)的余威,易形成"上蒸下煮"的闷热天气。
按照传统运气学说, "湿热交蒸"是今年大暑的典型特征,易出现高温高湿天气。
二、运气解密
古人用阴阳、四象、六气思维探索规律的演变。
大暑位于夏至后第三个节气,虽阳气最盛,但阴气已悄然萌生,所谓“暑气至此而极”。对应主气太阴湿土,客气少阳相火,主要体现“湿”与“热”。
大暑过后,对应后天八卦的坤卦(西南方位),主“承载”与“生化”,为太阴湿土,主导湿气渐盛,代表脾胃运化,要重点关注两个经络(经筋)。
一是足太阴脾经属阴土,主升清,将水谷精微上输至肺(脾主升清)。
二是手太阴肺经属阴金,主肃降,将清气布散全身、浊气排出体外(肺主降浊)。
两者结合完成“脾升肺降”的对立统一。但是如受到内外力量影响,平衡打破,也就是说“湿热”的脾土是不能生肺金的。人体就易出现肢体困重、食欲不振、大便溏泄、心烦失眠、口舌生疮、咳嗽痰多等状况。
上述主要围绕坤土与兑金展开,关键要把湿气排出去,把热降下来。只有这样,表面能量才能通过下行,进入身体内部,成为来年的能量。
三、调整与策划
大暑过后,潮湿与闷热是三伏天的特点,我们要从地利与人和视角进行调整。
1、环境调整
大暑之时,北斗星的勺柄指向未位,对应西南方位,家居环境的西南要收拾干净。
结合月度飞星,癸未之月,六白金星入中,三碧木星飞临坤位,形成雷地豫之象,木土相战,西南不要放置花木,可适当放置红色物品给予化解。
2、疏通脾经与肺经
首先,要疏通“升清”通道。湿土易化热,导致肺气不降,出现咳嗽、痰多、咽喉肿痛等症状。可通过按揉阴陵泉穴(胫骨内侧髁后下方),健脾利湿,缓解头身困重、大便黏滞。
然后,强化“降浊”功能。肺经属阴金,主肃降,需通过疏通来恢复其降浊功能。如按摩尺泽穴,清泻肺热,缓解咳嗽、气逆;鱼际穴,清肺利咽,针对咽喉肿痛有特效。
当然,如果有传统武术的基本功,可以对足太阴脾经、手太阴肺经、颈肩部经筋等进行拉伸。
太极拳、八段锦、易筋经、站桩等都是很好的锻炼形式。内练一口气,外练筋骨皮。经络与经筋走向基本一致,经络为气血通道,经筋为运动支撑,两者结合对身体健康有很多助益,且效果易显。
重点是要发现背后的原理与规律!不然就是瞎练了。
3、平衡“湿”“热”
大暑的“湿”与“热”相互勾结,导致“湿困热伏”。因此,调理需祛湿不伤阴,清热不伤脾。
不可因怕热而过度贪凉(如冷饮、空调房久待),否则易损伤脾胃阳气,加重湿气;也不可盲目祛湿而忽视清热,否则可能导致湿热残留。
天热不是一味的不吉,借助大暑“火土相生”的特性(少阳相火生太阴湿土),通过适度运动(如上午9-11点阳气上升时散步)促进气血循环,也可帮助身体“化湿散热”。
小结:大暑后湿气当令,需以“厚德载物”为喻,通过健脾祛湿、疏通脾经、清泻相火等,才能从根源上排出湿气,安然度夏。